公告
新闻资讯
文明旅游
“6·18”贵州生态日 | 防范外来物种入侵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(第二期)
发布时间:2024-06-18 17:22:21

2024年6月18日是第八个

贵州生态日

西江千户苗寨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

充分用好生态环境和苗族文化两个宝贝

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

积极践行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“的发展理念

走向低碳、绿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之路

贵州生态日
       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,表决通过《关于设立“贵州生态日”的决定》,决定自2017年起,将每年6月18日设立为“贵州生态日”。今年,贵州以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”为主题,以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”为主旨,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执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伟大实践。

 

       在这个贵州生态日,请大家跟着小编走进“防范外来物种入侵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”专题第二期,认识一下外来入侵物种中的“福寿螺”和“红火蚁”吧~

       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、生境、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,影响我国生态环境,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。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,有些入侵植物能迅速成为当地生态的优势种,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,进而破坏食物网和生态链,因此大家需格外警惕。

01福寿螺

01福寿螺分布及传播

福寿螺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,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,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在许多地区推广养殖。2000年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,也是其中唯一的一种淡水螺;2003年,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“黑名单”。由于福寿螺适应性广、抗逆性强、具有较强的低温耐受性、饥饿耐受性和水污染耐受性、繁殖率高等特点,在适生区定殖后,大量繁殖,与生态系统内水生生物争夺生存空间、食物,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置、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,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,或抑制其它物种生长,使本地水生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,甚至濒危或灭绝。

02形态特征

卵:福寿螺卵粒呈球形或圆球形,直径2mm左右。刚产下的卵为粉红色至鲜红色。小卵块只有数十粒,大卵块可达千粒以上。卵块产在离开水面的石块、木桩、田埂、水生植物和水族箱壁等固形物上,不易脱落。在5~6月的常温下,卵粒4~5天后变为灰紫色至褐色,此时卵内已孵化为幼螺。

贝壳:福寿螺的贝壳为一大型的螺旋形贝壳,成螺壳高40-80mm。壳径40-70mm:最大壳径可达150mm。外壳薄较脆,外形呈卵圆球形,有5或6个螺层,各螺层上部星肩状、缝合线深,凹入成锐角。壳面光滑,有光泽,呈淡黄色、绿色、黄绿色或黑色。

螺体:福寿螺的软体部可分为头、足、内脏囊三部分。在活动状态时,头部积腹足从壳口伸出,但内脏囊仍然留在壳内。吻的基部两铡各有一条细长的后触角,伸长时可达50 mm。在头的左右两侧各有肌肉皱褶形成的“管子”“管子当水中缺氧时,不时地伸达水面进行呼吸。

值得注意的是,
大家要区分“福寿螺”和“田螺”哦!
可别“误伤队友”啦!
↓↓↓

03福寿螺的危害

对农作物危害:福寿螺喜食水稻秧苗,入侵后将造成水稻少苗缺株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年来福寿螺在我国发生危害的稻田面积约达数千万南,直接经济损减高达20亿元。

对生态危害:福寿螺能迅速入侵河流等自然淡水生态系统,并大量繁殖,与生态系统内水生生物争夺生存空间、食物,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置、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,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,导致本地水生植物群落的消失或功能改变,造成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。

对人体危害: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。生贪或半生食福寿螺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,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,引起脑膜脑炎,严重危害人体健康。1987年浙江省温州市42人在饭店食用福寿螺集体发病;2002年8月福建省长乐市8名中小学生在田间捕获福寿螺烧烤食用集体发病:2006年北京135人因食用凉拌螺肉或麻辣肉(福券螺制品)集体发病。

04福寿螺的防控措施

物理防治

对溪流、河滩、河面及两岸高标准保洁,尤其是在春夏高发期,通过打捞水面漂浮垃圾、漂浮物、人工捡螺摘卵的方式及时阻断福寿螺随水传播。或沿田埂开挖一条宽:40厘米、深30厘米的沟渠,沟内放到3-5米长的地笼,并插入长100厘米左右的竹片木枭等引诱播寿螺产卵,对其进行诱捕。

化学防治

稻田发生严重时,在农田、小微水体等封闭非饮用水域,可按规定使用茶籽饼(茶皂素)、杀螺胺乙醇胺盐、四聚乙醛等药剂进行针对性防治。该药毒性大,不宜在养鱼和虾的水田使用,施药后7天内禁止将稻田水外排,建议少用药。

处理措施:福寿螺需要集中处理或按要求就地无害化处理。用铲子、火钳、小网等工具,摘下成螺和卵块,装入袋中或桶中,将捕获的福寿螺与卵块敲碎,并用石灰水浸泡等方式灭杀后深埋处理。


02红火蚁

01形态特征

工蚁:头顶中间轻微下凹,不具带横纹的纵沟;唇基中齿发达,长约为侧齿的一半;唇基侧脊明显,末端突出呈三角尖齿,侧齿间中齿基以外的唇基边缘凹陷;后腹柄结略宽于前腹柄结,前腹柄结腹面可能有一些细浅的中纵沟,柄腹突小,平截,后腹柄结后面观长方形,顶部光亮,下面2/3或更大部分着生横纹与刻点。

02分布及传播

原产于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南部与中部,分布于美国东部各地,最北可达加拿大南部,但该种不能滞育,故不能在零度以下的低温过冬,冬天时只在美国南方的佛罗里达州、德克萨斯州等地存活,因此对美国南方的影响较大。2016年,它首次在西非和中非出现,并散播至南非的多数国家,2年时间遍及非洲44个国家,对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,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。还有证据表明2018年,该种已散播至印度与南亚、东南亚各国,泰国和缅甸等地都有存在。2019年1月,该种自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省,并逐渐散播至南方各省市。

贵州分布:黔东南州、毕节市、六盘水市、黔南州、黔西南州、铜仁市、遵义市、安顺市。

红火蚁在我国分布范围

03红火蚁的危害

对农作物危害:食性杂,可取食作物的种子、果实、幼芽、嫩茎与根系,给栽培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,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。

对生态危害:具有极高的入侵性,与本地物种竞争,攻击地栖性昆虫、鸟类及小型动物等,导致局部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,从而改变或取代本地群落,最终使物种多样性锐减甚至遗传多样性丧失。

对人危害:攻击叮咬人畜,叮咬处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,其后形成水泡。一些敏感体质的人可能产生过敏反应。

04红火蚁的防控措施

红火蚊具有极高的入侵性,一旦入侵某地,会改变或取代本地群落,从而导致局部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。红火蚁防控困难,一经发现,通常采取化学防控。

物理防控

根据红火蚁生理特性,断其食粮,做好环境卫生清理工作,清除垃圾、杂草,减小红火蚁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。

化学防控

主要使用的化学药剂有溴氰菊酯、氟氯氰菊酯、氯菊酯、毒死蜱、阿维菌素等。一般在早春、中夏和早秋撒施红火蚁饵剂3次,可将家庭草坪上红火蚁密度降低80%-90%。饵剂施用剂量:0.00015%氟虫腈饵剂1.7kg/hm2;0.5%吡丙醚饵剂1.7kg/hm2。使用毒饵通常有两种方法:单个蚁巢处理和一定面积撒施。单个蚁巢处理适用于蚁丘零星出现的地区,使用时将饵剂点状或均匀撒布于蚁丘周围0.3-1m的范围内;一定面积撒施是在蚁丘普遍出现的地区应均匀施撒饵剂。应避免在降水或浇灌前后立即施用药剂,如果在施用后6小时内降水,则需要重新施药。

除了“福寿螺”和“红火蚁”,

还有其他的外来入侵物种也需要我们警惕哦!

↓ ↓ ↓ ↓ ↓

(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资料)

防范外来物种入侵,

筑牢生态安全屏障!

广大游客朋友、景区旅游从业人员及村民们

如若发现外来入侵物种,

请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哦!

—END—

主办: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投资(集团)有限公司

(部分图文转载,如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)